来源:林小暖bella
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,现在网络上,对亲子关系的打分,又多了一个新项目,叫“托举”。
用这两年社媒上莫名其妙流行起来的那句话来说,就是“生养不是恩,托举和兜底才是”。
先不谈我对这句话的看法,本来我以为,这种风气只是在“云”端吹一吹就罢了,没想到“互联网的风”终究还是超快速地吹到了现实里。
前两天跟在老家的一位姐姐聊了会儿天,听她在那边一直叹气,说自己刚和孩子大吵了一架。起因是孩子想要申请出国读研究生,但姐姐觉得家里面的经济状况没办法支持,便直接拒绝了。
也许是她拒绝得比较强硬,反正,聊着聊着就和小孩吵了起来,彼此开始放狠话。
姐姐说,她倒也不是不能理解小孩的失落,毕竟孩子最好的闺蜜马上就要去留学了,她在内心里会暗暗比较,也是人之常情。
展开剩余93%但当小孩一边崩溃一边生气地对亲妈说,“别的父母都努力给孩子创造条件,帮他们实现梦想,为什么你们不能托举我”的时候,姐姐还是觉得自己被伤到了。
“买漂亮的衣服、买最新出的电子产品、出去旅行,我自己舍不得花的钱,都用来尽力给小孩最好的,可到头来,她还要怪我们不托举?要举得多高,才能叫举呀?!”
听着她的委屈,我一时也陷入了无言。
是啊,自己做了父母之后才知道,这个社会对父母的要求真的是蛮苛刻的。
12年前那会儿,我也刚成为一个新手母亲,那时候社会大环境对父母最流行的评判标准,是要求他们成为一个“陪伴型”父母。
父母要尽可能地多花时间和小孩呆在一起。当然,光是“呆着”肯定还不够,还要“高质量陪伴”,要有互动、有回应。
多少妈妈,都被这个要求绑架,在育儿和事业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。
而现在,竟是光陪伴也不够了,还要父母足够有能力,尽可能地托举孩子,才算及格。
其实,对为人父母的这些要求,当然不是不能有。毕竟,成为更好的父母,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,这都是父母分内的事情。
但把“陪伴”和“托举”量化为一个标准线,每天陪伴多久才算得上陪伴,父母做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算托举,这样的“标准”就演变为一场父母们的内卷,甚至成为对父母的道德绑架。
父母要做到什么程度,才能算得上是对孩子的“托举”?
“托举”这个词,本意上是指父母努力支持和帮扶孩子,走出现有的格局和阶层。
词本身,当然没什么问题。不过在现在流行的语境里,“托举”这词儿,正在悄悄变味。
它被圈定在更加窄小的“物质”范畴里,要求父母竭尽全力,给足孩子经济支持。
要倾其所有买学区房,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;要努力带孩子去各地旅行,开拓孩子的见识和眼界;要拼命攒钱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,给孩子更广阔的选择;要帮孩子买好房子买好车子,让孩子活得更加轻松;要尽可能积累人脉和资源,帮孩子选择最优路径……
做不到这些,就算不上“托举”。
父母会被打上“没本事”的隐形标签,“没钱还生什么小孩”,穷或者经济条件一般已然成了原罪。
还有一些年轻人,甚至把“托举”和“啃老”混为一谈。他们希望父母为自己倾尽所有,无条件付出,而他们自己就只用负责躺着收割父母的劳动成果,在他们眼里,这样才配叫“托举”。
真是光想想,就让人生气。
大宝贝们,“托举”那是你在使劲往上的时候,父母在下面撑你一把,而不是你像烂泥一样躺着,父母使劲往上拽你,那叫“拖拽”,不叫“托举”。
托举,是一种帮扶。
孩子首先要有奋力向上爬的决心和行动。但现在流行的托举,变成了逮着父母一头猛薅。
父母要么出钱,要么出力,最好又出钱又出力,自我榨干最后一点剩余价值,才算得上托举。
甚至,子女过得辛苦、不如意,全都怪到父母没能力“托举”自己头上。
我之前有个同事家的孩子在北京工作,后来又在北京成了家。同事两口子把养老的钱都搭上了,给孩子在北京付了首付,买了房。之后,又怕孩子还贷辛苦,就主动把每个月的房贷也揽到自己身上。
有一阵,同事愁眉苦脸地跟我们吐槽自家娃,说孩子嫌工作总加班,死活闹着要辞职。她说,当初为了让孩子进现在的单位,费了她不少功夫,娃不但不知道珍惜,还眼馋别的朋友靠父母的关系进了更加轻松的单位,反过来怪起自己爹妈“都是你们没本事托举我,才让我活得那么累。”
我听了也跟着生气。父母都做到这份儿上了,还不叫“托举”,用网友的话讲,这哪是要父母“托举”,这是要父母燃烧啊~
只有富人才能托举孩子吗?
变了味的托举,在悄悄抹掉父母们的付出。
按照现在的标准,只有经济条件足够好的富裕家庭里的父母,对孩子所做的努力、付出,才能算得上是“托举”。
那经济条件一般甚至不好的家庭,没能力给娃读国外的学校、准备车、准备房、找好工作的那些父母,他们对孩子的付出就不值一提了吗?
在我看来,把自己身上有价值的一切,传承给孩子,都是一种托举。
托举,不应该被限制在资源和钱财上。
父母经营一段幸福的婚姻,给孩子一个有爱的环境,是一种托举;父母用不服输的精神气,和自强自立的干劲,在能力范围内提高孩子的成长环境,是一种托举。
父母拥有知足常乐的性格,健康结实的身体,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,不给子女拖后腿,是一种托举;父母有丰富的精神世界,有趣味的灵魂,让孩子可以浸泡其中得到滋养,是一种托举;
父母能看到孩子的闪光点,能给与孩子足够的鼓励、正向的肯定和理解,是一种托举;父母能教会孩子生存的本领,帮他们积攒提高竞争力的能力,也是一种托举。
每当我想起“普通家庭如何托举孩子”这个话题的时候,我都会想起几年前的那部纪录片,《四个春天》。
导演陆庆屹所展现的家庭日常里,就藏着普通父母留给孩子的那些平凡却又珍贵的东西。
这些珍贵的东西,全都无关物质。
在纪录片里,你会看到一对普通老人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劳作和山林生活中,寻找活着的意义。
他们的房子,简陋却整洁。做饭的电磁炉就放在院子里的一张椅子上,也不妨碍老两口每天鼓捣出各种好吃的。老人们把对子女的惦念,都藏在这一餐一饭之间。
他们会准备一碗一碗的家乡饭,让子女们临走的时候带回北京;会在除夕来临之前,一起列好年夜饭的菜谱,把每个孩子最爱吃的食物都囊括进来;还会在屋后的石炉里亲手熏烤腊肠,用这些油润诱人的家乡味道召唤他们归巢的“小燕子们”。
云贵高原,山连着山,一眼望不到头。这些山,也把城市里生活的各种便利阻隔在外。
老两口要走几里路,去挑水;爬很高的山,去砍柴。每天的生活,充满了各种辛苦的劳作,但老两口却赋予了劳作以诗意。
他们在去劳动的路上,唱起了歌;在田埂里,转着圈跳舞。在外人看来略显沉重的生活,被两位老人过出了一种轻盈感。
这一切,都是因为他们,有着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,有着一番乐观恬然的心境。
你很少能在片子里看到老人皱眉、叹气,相反听到最多的,是他们爽朗的笑声、大嗓门的歌声。
对着熏好的腊肠,陆爸爸会笑着说“安逸”;听着除夕夜外面的烟花声,陆妈妈会开心地像个小孩子一般说“闹热”;整理过世女儿的墓地,老两口聊的是种下去的树会开出怎样漂亮的花。
环境再恶劣,生活再艰苦,你都听不到老两口的半句抱怨。甚至陆爸爸在遇到什么不顺利的事时,说的也是“好玩的很”。
不仅仅是乐观豁达,两位老人还特别会给生活找乐子。笛子、小提琴、胡琴,陆爸爸会的乐器特别多,闲下来的时候就摆弄各种乐器,在院子里自顾自地演奏,还会用电脑学着剪辑自己拍摄的视频;唱歌、跳舞是陆妈妈的最爱,种地、做饭、缝衣服的时候,陆妈妈总是哼着各种各样的小曲儿,一副自我陶醉的可爱模样。
在他们的一席天地里,有着属于自己的富足精神小世界。
和这样的人过日子,一定不会腻吧!因为他们是那么认真地对待一餐一饭一草一木一鸟一虫,再平凡的光景也能因为他们的好奇心而展露出新奇的一面。
每年春天,老两口都会登山“采春”,笑呵呵地背回山上的第一支花、第一捧发芽的荆条;他们还会一起观赏在院子里筑巢的燕子;天井上方突然聚集了一堆蜜蜂,换别人一定会觉得烦,但陆爸爸却订购了蜂箱,学起了如何做一个养蜂人。
两位老人对待生活的样子,是对随遇而安最好的注释。
父母的心里住着阳光,孩子们自然也就长得舒展。所以,你会看到,即便姐姐生了病,依然开朗地唱着、笑着、跳着;二哥对音乐的喜欢,小弟对拍摄的兴趣,也一定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吧,毕竟这对老人把艺术揉进了生活日常里,孩子们浸润其中,也一定会生根发芽。
还有这对老人在日常里流露出的爱意,一个人在翻土另一个人为她在雨中撑伞;一个人在干活另一个人把做好的粥一口口送到她嘴里;一个人起个头另一个人就能接着一起唱。
永远互相依靠,永远互相惦记,永远互相捧场,陆爸陆妈让孩子们看到了最好的婚姻长什么模样。
带着暖意的亲情,把平凡生活过出诗意的劲头,脚踏实地靠自己的信念,自洽坦然又有尊严的活着,这些看不见的东西,就是这对老人用潜移默化身体力行的方式,送给孩子最宝贵的东西。
什么是普通父母的托举?我认为,这部纪录片里的家庭给出了最好的答案。
不如干脆把“托举”换成“支持”
说实话,即便是未变味的“托举”,这个词我也始终喜欢不起来。
总觉得,它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苦意。
沉重之物才需要托举,它甚至会超出做这个动作的人能承受的重量。在底下托举的人免不了要牺牲掉一些东西、忍受着一些东西,拼尽全力才能把手中之物“举”到更高的地方去。
之前看韩剧《苦尽柑来遇见你》的时候,爱纯和宽植为了让女儿金明能去日本留学,一狠心把老宅卖掉,想要自己开个小店的愿望也暂时搁浅。
爱纯和宽植倾尽所有所做的一切,的的确确是在托举,他们在托举金明,去往更高更远的未来。
这份托举之爱很感人,但也很沉重,是由父母伤筋动骨换来的。
金明自然明白,她走的每一步都是踩在父母肩膀上的。所以,她才走得那么不忍,看着父母的日子越发辛苦,越发艰难,她没有一天是好过的。
纵使父母不求任何回报,但金明早已被“一定要做出点成绩,才对得起父母的牺牲与成全”这样的想法压得喘不过气。
本意上的托举,其实就是这样,总难免充满了苦难叙事。所以,不如我们把“托举”换成“支持”,比起拼尽全力的托举,支持是松开紧绷的手,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探索,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给孩子最好的帮助,就是支持。
也许,当“托举”变成“支持”,父母们便能少一些焦虑和愧疚,不会总在检视自己是否对孩子做到了倾尽所有。
孩子们也会少了一些比较和压力,不活在理所当然索取父母付出的期待中,也不再被父母牺牲自己成全孩子的沉重之爱压垮。
健康的养育,是要两全其美。
是你为我分享头顶的阳光,告诉我风雨来临时该如何扎根;我也会为你拂去枝桠上的尘埃,陪你看四季变换流转的风景。
没有谁是谁的“垫脚石”,也没有谁是谁的“全部期望”,只是在漫长的时光里,彼此作为独立的个体,带着尊重与温暖相互扶持。
它不要求父母折断自己的翅膀,也不强迫孩子长成参密的栋梁;它接纳春日的幼芽、夏日的繁花,也理解秋日的落叶与冬日的枯枝。
信任孩子自有其生命轨迹。父母无需为他规划所有路径,而是陪他看地图,教他辨方向,等他慢慢生出穿越山野与城市的勇气。
而父母,也同样不必熄灭自己的光。
你可以继续追逐理想、保持热爱、照顾自己。你点亮自己的灯,孩子便能借着这光,学会如何照看他自己未来的夜空。
健康的亲子关系,从来不是一场牺牲与亏欠的计算,而是两种人生相互映照、彼此启迪的旅程。
你教我生存的智慧,我或许也重新教你纯真的好奇;你给我物质的保障,我或许也还你片刻的开怀。
不必“托举”,只需“在场”。当他需要时,你伸出手;当他奔跑时,你注目送。
没有沉重的恩情债,只有轻盈的陪伴与祝福。
从这个秋天开始,让我们练习这样的“支持”吧——把孩子的人生还给孩子,把自己的喜悦还给自己。在各自的天地里生长,又在彼此需要时,轻轻说一声:
“我在,放心。”
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。
发布于:河北省美港通配资-配资网上开户论坛-股票专业配资-股票如何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